U型生活轨迹:老龄化程度越高,世界越美好

2011-04-29 11:10:03 |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当问及变老这一话题时,人们的回答可能会和Maurice Chevalier大同小异:“想到会有所得,其实变老也不赖。”人老了以后人就会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视力下降、记忆模糊。此外,还要忍受摩登时代民众的鄙视。这些似乎令人们对未来充满恐惧,人变老大概也就比“闭眼蹬腿”好点,其实也没好很多。然而,人们害怕衰老是错误的。人生并非从阳光闪耀的高地缓缓坠入死亡山谷的过程,而是一条U型轨迹。

一般说来,开始成年生活还是令人颇为雀跃的事情。从青年阶段开始,生活一路向下,在步入中年后达到最低点,出现众所周知的中年危机。令人惊喜的是雨过天晴之后,又迎来人生的彩虹。衰老在剥夺青春活力、敏捷思维、俊俏面容等人们珍视的东西的同时,也赋予人们穷极一生追求的东西:幸福。

这一有趣的发现源于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这种新经济学试图采用比金钱更加理想的衡量标准。传统经济学家把金钱当做结果的代名词。这是经济学衡量幸福的一种蹩脚方法。但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钱与幸福没有直接联系。于是他们致力于抓住幸福的核心,用幸福本身来衡量幸福的指数。

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政治领域。人们想要找到困扰其多年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是什么让人们感到幸福?似乎有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性别、性格、外部环境和年龄。这里主要讨论年龄方面。

老人的观点

如果你问一群30多岁的人和一群70多岁的人,这两个年龄段哪个年龄段的人可能较为开心,两组人的回答都是30多岁的人(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斯坦福学院的Peter Ubel和他的同事Heather Lacey和 Dylan Smith于2006年曾做过类似实验)。当要求两组人对自己的幸福打分时,70多岁的人打的分数较高。

以前流行所谓“人生的七个阶段”的看法,认为从生长发育的青年期到知足常乐的中年期,再到晚年阶段,身体状况和幸福感都一落千丈。认为人生低谷期出现在中年阶段,是人们最近提出的新观点。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Andrew Oswald 说“我们有些人注意到了1990年代初期出现的U型人生轨迹。想搞一个会议专门探讨这一话题,结果无人与会。”

从那以后,人们对U型人生轨迹的兴趣与日俱增。从中年危机达到晚年高峰的过程中,U型轨迹对幸福产生显著影响,其影响力大概相当于失业对幸福影响力的一半。而且全世界无一例外。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David Blanchflower和Oswald教授对72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国民众进入幸福低谷的年龄不一。乌克兰人最晚,到62岁才会陷入低谷;瑞士人最早,35岁便跌入谷底。大部分国家的人一般在40岁左右到50岁初时最不幸福,全球的平均值是46岁。

U型人生轨迹不仅出现在全球幸福指数的研究中,也出现在快乐指数或情感指数研究当中。Arthur Stone等学者在2010年发表的论文中将幸福划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的情感,并观察这些情感经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何变化。人到中年最不开心,也最不幸福,人过中年情况开始好转;人在20出头时压力最大,此后压力便一落千丈;人在中年时最感焦虑,人过中年焦虑感便急剧下降;怒气从人生开始之时便一直走下坡路,直到生命结束;人到中年悲伤情绪略有抬头之势,一过中年便开始下降。

将U型轨迹倒置仍然奏效。英国工党调查民众是否感到压力时,U型轨迹成了拱形,显示46岁的人压力最大。

无论如何,要更开心

这些不同也有可能并非由于生活中的变化产生,而是由于人群不同而不同。70岁的欧洲老人可能与30岁的欧洲人感受不同,这并非由于老人年纪大,而是源于他成长于二战期间,和30岁的人生活经历不同。然而,大量数据显示人群差异并非主要影响因素。美国人和津巴布韦人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但是U型轨迹均在两国出现。如果人群效应起作用,那么U型轨迹就不应该在40年的有效数据中连续出现。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不开心的人早逝。这一论断正确与否很难论证;但是,假设中年人死亡率相当低,那么这一原因几乎不能解释U型轨迹(为什么会出现)。也许u型轨迹只是外部环境造成影响的一种表示方法。毕竟,一般因素影响着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比如,40多岁的人通常膝下有子。那么中年人会因为与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子女共处一室而苦不堪言吗?越年长的人一般越富有。这群人感到更加满足是由于他们那一沓沓的钞票吗?

答案是否定的。无论现金多少,失业与否,有无后代,U型轨迹依然存在。所以,走出中年危机低谷,走向幸福的高峰并非外部原因所致,而是内部变化使然。

研究显示,人在不同年龄段行为方式有所不同。年纪越大,争吵越少,解决争端的方法越高明。年纪越大,越善于控制情绪,越能够坦然接受现实的不幸,怒气越小。以一项研究为例。试验人员要求试验对象听一段鄙视他们的话语录音。听后,年长的人和年轻的人都很抑郁,但是长者较年轻人更为克制,不把这些鄙视自己的话往心里去。他们认为,就像某人说的:“你不可能永远让所有人都满意。”

长者更加豁达的原因有很多。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Laura Carstensen提到了人类特殊的能力:知天命,自己不会永生,也知道自己所剩的时日。因为长者明白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更加善于把握现在,关注如感情等目前重要的事宜,而少做长远打算。“年轻人会想老年人正一步步接近生命的尽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不过,长者更清楚什么最重要。”她说,比如“年轻人参加鸡尾酒会。他们去的目的是希望多认识人,这些人也许将来能够为我所用。即使身边认识的人都不想去,他们也得去。”

锋芒消逝,坦然接受

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致使长者更加豁达)。或许是因为老人看到同龄人逝去受到启发,决心充分利用余生。或许是因为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放弃当首席执行官或是在皇家学院展出画作的虚梦。也许接受衰老本身就能令人解脱。美国哲学家詹姆士曾说过:“如果我们不追求年轻的外表,姣好的身材,日子变得多美啊。”

无论U型轨迹的成因为何,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情感范畴。幸福不仅令人心情愉悦,还令人身强体壮。国王学院伦敦校区的精神病学教授John Weinman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在实验志愿者身上划出小伤口,然后检测他们的压力水平。几乎没有压力的实验者比压力最大的恢复时间快一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heldon Cohen教授用感冒和流感患者做了类似的实验。他发现:人越乐观,得病几率越低,即使得病,病症也较少。所以,虽然老人身体普遍不如年轻人,但是他们乐观的情绪或许能够弥补身体的不足。

人越开心,效率也越高。Oswald和他的两个同事Eugenio Proto和Daniel Sgroi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一组志愿者观看喜剧电影,然后对他们进行精神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和看过普通电影或是没看电影的人做比较。看过喜剧电影的志愿者的表现比另外两组好12%。由此推出两个结论:第一,如果你志愿参加一项研究,要参加经济学家的实验,而不要选心理学家或是精神病学家的实验。第二,老年人心情愉悦能够弥补由于认知能力下降造成的效率降低。当目前世界致力于解决员工老龄化问题的时候,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老龄化在发达国家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的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U型轨迹则看到了这个问题积极的一面,世界人口老龄化越高,世界越美好。这一美好远景应该对《经济学家》的读者(平均47岁)来说尤其“给力”。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