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仍应使用价格手段

2010-12-11 11:45:00 | 作者: 来源:财新网

【编者按】量化手段之外,央行仍需要使用价格手段对通胀和资产泡沫进行有效管理

量化手段之外,央行仍需要使用价格手段对通胀和资产泡沫进行有效管理

  【财新网】(特约作者 刘利刚)今天(12月11日)公布的月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11月通胀达到5.1%的高峰,比上月值上升了0.7个百分点,并远高于市场预期的4.7%-4.8%。PPI也同比上升了6.1%,这个数字也比上月的5.0%高出不少。这表明中国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昨晚,中国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从12月20日起生效。这是年内第六次,也是11月份以来的第三次上调。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央行已经开始加快收紧国内流动性的步伐。但量化手段之外,央行仍需要使用价格手段对通胀和资产泡沫进行有效管理。

  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短期来看,对今年中国金融机构完成全年信贷目标有着直接的作用,但事实上,由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即使央行能够将今年的信贷增速控制在目标之内,明年一季度的新增信贷仍有可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流动性充足的原因之外,很多银行将新批贷款延迟到明年年初发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量化紧缩能够完成短期的信贷目标,但对控制长期的信贷增长和货币供应速度,其效果仍然存在很大的疑问。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前,中国的出口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进出口在11月均高于市场预期,这表明中国的经济活动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此外,11月份的新增银行信贷也达到了5640亿元人民币,从今年年初至今,中国的新增信贷已经达到了7.46万亿元,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接近今年央行定下的7.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目标。

  频繁的量化紧缩对控制通胀和管理通胀预期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由于各地蔬菜和肉蛋价格上涨迅速,社会居民的通胀预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连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对控制流动性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动作过于频繁,居民反而可能产生逆向的感觉,即感觉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目前的价格上涨速度,因此通过非常规手段来控制价格上涨,这反而会造成通胀预期的上升,并最终导致通胀的产生。

  事实上,从控制通胀的角度来说,加息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政策手段,这是因为利率的上调会影响居民未来的现金流,特别是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并限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光靠量化紧缩的手段,只能对短期流动性产生影响,但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却无法影响市场长期利率,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央行迟迟不愿意加息,也将鼓励投机资本利用长期利率较低的空间,来对房地产市场等长期投资市场进行投机,反而增加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中国央行突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欧美市场股市反而出现了一波明显的上扬走势,这是因为市场预期中国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反而为市场带来了正面效应。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央行更需要打破市场怀疑其加息勇气不足的预期,这一预期的存在,将使中国央行未来的信誉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举步维艰。

  在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前,监管部门也已经出台多项措施,以控制热钱的流入,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这些措施的严格有效实施,也为加息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时间条件。由于年底将至,投资机构往往需要将资本汇回本土,这也客观上降低了热钱流入中国的可能,严格的监管措施的实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境内的热钱流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控制“热钱”大规模流入的前提下,加息不仅可以控制国内通胀,减少资产泡沫的形成,也可以阻断热钱直接套利的可能。

  在加息之外,中国央行手中还有另外一个价格工具,这就是汇率,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来看,中国央行似乎减缓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从昨天公布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的外贸已经回升到危机前的水平,由此,人民币的升值空间也再度打开。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输入型通胀,减缓国内经济面临的压力,并在较长时间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

  综上所述,量化紧缩的手段对于控制国内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仅有着短期和间接的效果,要管理目前的经济形势,中国央行仍应该认真考虑加息,以及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可能。■

  作者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