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快行业慢制胜

2009-09-11 00:00:00 | 作者: 长安来源:东方企业家

刹车驻足的中国乳企,早该褪尽光环,在“裸泳”中反思。

  资本的利刃再次挥向中国乳业,是如虎添翼还是刀起头落,结果尚未可知。

  8月初,二线乳企飞鹤从红杉资本处融资6300万美元,并许诺未来三年内实现每股收益接近3倍的增长。如果最终没有实现预计的盈利目标,则要以此次认购价格的1.3倍回购所有股份。

  这样“对赌”的刀锋式协议在中国乳业屡次上演。前有蒙牛的迅速壮大,后有太子奶的折戟沉沙,后来者仍前仆后继。相信很多甘冒奇险的人与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持相同看法:资本的推动力有助于实现公司的快速上位,有助于资源和市场的抢占。

  而这恰恰是整个乳业亟须反思的问题:好的乳品企业从来就不是“抢”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养”出来的。近十年来,中国乳业经历了跌宕与荣辱交错的发展期,“奶农杀牛”、“早产奶”等各种问题一次次拨弄着消费者脆弱的信心,直至“三聚氰胺风暴”席卷整个乳业,“快”的弊端终于在婴儿的啼哭声中被无限放大。

  巴菲特说: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黄金十年的当口,中国乳企早该褪尽光环、刹车驻足,在裸泳中反思!

……

  中国乳业的“奶源革命”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版》,关于奶源地建设的门槛作了重大调整——进入乳制品工业的出资人必须具有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产生鲜乳数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这比2008版乳业政策提高了10%。

  “以前,很多乳企没有稳定的奶源,其奶源主要是‘抢’来的,价高者得,结果弄得奶源市场颇为混乱。”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分析师宋亮的分析一语中的。部分乳企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培育奶源,携资本优势的他们像海盗一样到其他人的奶源基地上大肆劫掠,因此抛却了培育的成本——“抢”奶往往比“产”奶更快、更有效、更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这种颇为野蛮的做法迅速风靡乳业,甚至有企业在此基础上,以9年增长500倍的速度飙出了“看上去很美”的商业神话。虽然质疑声络绎不绝,但在“火箭速度”的光环刺激下,很多企业仍然鱼跃而随。由此,一两个乳品企业的“取巧之道”马上变成大部分同行都在遵循的发展“圣经”,中国乳企的“海盗作风”愈演愈烈。

  “抢奶大战”侵蚀了本就单薄的乳业奶源。以蒙牛为例,2008年中期报告显示,其在奶源建设上的花费不足3亿元,仅是其“市场销售及经销费用”的13%,而其自建牧场的自给率仅在10%-20%.久而久之,再没有人乐意进行奶源投入而为别人作嫁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产”奶的中国乳业,“海盗们”又到何处去“抢”呢?

  由此,奶源建设的不良发展就像传染病,从原奶质量开始,一直蔓延到乳制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直到三鹿奶粉问题东窗事发,乳企们才如醍醐灌顶般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入了一个产销倒挂的怪圈,没有了奶源支撑的中国乳业如同失去根基的大厦,随时有倾覆的可能。万字报告直书总理的乔富龙明确提出:旧模式不改,奶业扩张只不过是把风险从一个点转移到下一个点。

  显然,“资本是挤不出奶的”,乳企们早该及时刹车,从“速度”的迷梦中惊醒,只有真正关注奶源才是乳业重归健康发展之路的关键。“得奶源者得天下”这句话再不应该仅仅是几个企业老总的口头禅,而更应该是同行的一种默契和共识。

  所幸,敏感的市场已经推动了配置资源:三聚氰胺之后,那些“抢”奶的“海盗们”在市场中渐渐败下阵来,而那些还算踏实的“土著”,则已经站稳脚跟,成为市场的主宰者。无论是走出草原、坐拥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伊利,还是固守京城、坚持“牧场自有”的三元,今年一季度的利润率在行业危机后都翻倍增长。痛苦坚守奶源的人们,终于在行业洗礼之后得到了早就应该的奖赏。

  中国乳业“成王败寇”的大戏这才刚刚拉开了大幕。那些乳业真正的王者,此刻才携着奶源的王牌策马而来。

……

  在飞鹤们拼命融资以求得快速发展的时候,曾经以发展迅猛著称的“海盗们”却悄悄扭转了方向。

  此前闹得熙熙攘攘的“中粮注资”事件毁誉参半,但从牛根生在各种场合的表态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获得中粮注资的蒙牛将开始在奶源上花大力气投入。这一次,曾经用十年飙出“火箭速度”的蒙牛,将自身托付给更擅长“慢功夫”的央企中粮,结局尚未可知,但至少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 蒙牛对其原有发展模式的割舍或者反思。

  事实上,随着三聚氰胺风暴的洗礼,不少乳品企业已经从骨子里认识到了奶源的重要性。但他们大部分缺乏的,是解决之道,还有让自己彻底“慢”下来的决心。

  一头奶牛的成长需要几年的时间,更何况奶源地建设既要“跑马圈地”,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还要承担资金投入的压力和市场变量带来的风险。从目前的企业规模和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想要所有奶源全部自有简直是天方夜谭。而这也正是不少企业宁愿“杀鸡取卵”也不愿“从头做起”的原因。

  中国乳业的“黄金10年”是突飞猛进的10年,也是锈迹斑斑的10年。资本的巨轮裹挟着速度的快感,已经让人们习惯了用速度、规模衡量企业的所有得失成败。在这场成王败寇的角逐中,如果失去了速度的坐标,什么才是新的发展维度?

  在中国,模仿国外的合作模式也已开始尝试,只不过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它有一个更中国化的名字——奶联社。这种模式由另外一个乳业龙头——伊利首创,它的关键在于“乳企—奶农合作经营”,解决了奶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形成了由奶牛养殖户和奶站经营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让奶农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完全捆绑在一起,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的隐患,并且保证了奶源的科学和健康。

  据记者调查,所有用“奶联社”模式管理的奶源基地在三胺风暴中无一例不合格产品出现。同时,在“后三胺时代”,拥有“奶联社”模式的乳企销量最好、受到的冲击最小、复苏也最快。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奶联社’都是中国奶源基地建设首选的、科学的、 可行性强的奶源管理模式。”——无论是西学东用还是东学西用,行业专家已经对此种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牧场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市场的嗅觉总是灵敏的,市场最终肯定是向资源最强、结构最优、尊重产业链、务实型的企业倾斜。

  牛,就只该跑出牛的速度。“火箭速度”已经到了终结的时候。

  中国乳业开始了一种完全迥异于“火箭速度”的发展模式,其核心乃 “厚度优于速度”。或许,这就是中国乳业“慢”下来的良方,也是衡量发展优劣最适合的坐标。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